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    团旗     团徽     团歌    团章    建议反馈   
共青团贵州省委驻上海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
您的位置: 网站首页 >> 多彩贵州 >> 贵州文化
您所不知道的少数民族--亻革(rén gé )族
作者:黔沪青年  查看次数:11  发表于:2013-11-22 15:29:32 

歌里有唱“56个民族,56朵花,56个民族是一家……”细数一下您是否全知道呢?就算查阅资料您也一定不能窥其全貌。

十一期间陪朋友回贵州旅游,定好的路线是黄果树----龙宫------西江千户苗寨。拥堵的黄金周让我们在去西江千户苗寨的路上堵了一天。突变的行程让我们第二天措手不急,无意间却让我们误入一个“桃花园”----革家少数民族风情园。

革(rén gé )族口约1万人左右,稀少的人口加上其它因素,使其至今尚未列入我国55个少数民族。革家人长年散居在凯里麻塘、鱼洞、报京等一带以农耕为生。据传,他们是后翌的后代,其特有的乡俗和别致的服饰文化,都印刻着后翌射日的诸多痕迹。如果说革家人真是后羿的后代,很多的习俗又与此无关,就像被他们视为革家灵魂的哈戎祖鼓。祖鼓与弓箭南辕北辙,是用一棵完整的香樟木树根做成,掏空树心,按尺寸做成鼓身。革家人认为祖祖辈辈的灵魂都住在这木鼓里,所以把祖鼓视为革家部落的命根子。在革家,祭祖就是祭祖鼓。 

革家是水稻民族,水稻耕作与其他民族相差不大。

革家的工艺,主要有蜡染、刺绣、织花、银器、石器、乐器和竹器编织。蜡染革家蜡染历史悠久,以图案均匀、疏密相间、花纹别致、风格独特著称于世。曾在日本、美国、墨西哥、加拿大等地展出,1988年9月和11月,革家蜡染制品在北京又分别荣获“首届长城民俗民间艺术节”荣誉奖和“全国乡镇企业商品出口展销”银杯奖。同年12月,革家的蜡染文物在美国旧金山展出,深受赞誉。

 

服饰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,就革家服饰而言,据史书查考,早在行泰两汉,就有“椎髻斑衣”的陈述了,而今革家妇女头顶绾的椎脊形状发髻(高十二厘米,直径五厘米)和上身穿的蜡花衣,可与“椎髻斑衣”互为印证。到三国、唐、明、清、民国历代,史籍累计不鲜。清代段荣励的道光《清平县治》卷五就有“兜……妇人髻高,缠以花带……。女子带花帽帽边贯以珠缨,前面相交后拖一幅,女子上帽下裹,均带海巴,头巾对角方巾为之……衣块裙脚皆绣花……。”爱必达的道光《黔南识略》卷十二亦云:“兜……妇女绾髻,束花布一条,两端披与肩齐,衣盖膝,刺绣于胸袖间,昔称佩刀挟弩之风……。”而在清乾隆《镇远府志》袭传绅纂本皆有类似记载。这些记载,较完整地展现了革家衣冠的形状特征。千百年来,革家妇女衣冠服饰几无多大变化。在形制上长期保持稳定,具有顽强的生命力,固然与适应自然环境、劳动生活离不开,而民族的风尚和民族心理素质则是更为重要的因素。

 亻革家银饰,主要分头饰、颈饰、手饰三类、耳柱、戒指项、空心项、螺蛳项、板项、手项、响铃项、螺蛳镯、蒜叶镯、蚕镯、毛虫镯等种类,银饰款式固定,图案也比较统一。

 

亻革家喜聚居于壑谷和高山之腰,房屋多为三间式木瓦房,村寨居住多则几百户,少则几十户,革家民居多呈木瓦结构,有四周墙壁象用锅底灰涂抹的院落,家家户户都贴着红春联如“田野纵横千嶂里,烟火人家半山中。”有的人家也有两层小楼,庭院甚宽。正房以厅堂为中心,这是家人平日吃饭、休息和待客的地方。厅堂东侧是卧室,右侧是小客厅,设有火塘,为冬天烤火取暖和吃饭、待客的场所。厨房很宽,锅灶甚大。从前村民用一根根竹涧从后山引来泉水注入水缸,免了挑水之劳,如今已用上清纯的自来水了。楼上一般是仓库和姑娘的闺房,干爽清净,便于她们会友。楼下是放置农具的杂物间和牛圈。农家爱牛,牛圈和厅堂

 


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订阅博客 贵州团省委驻沪工委
友情链接



版权所有:共青团贵州省委驻上海工作委员会 未经书面授权,禁止转载和复制网站内容 www.qhqn.cn ©2011-2020 沪ICP备17024538号-2
联系地址: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2668号联合大厦14楼(贵州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) | 联系邮箱:wx@qhqn.cn
特别声明:本网站授权委员企业--上海累善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代为备案和运营维护,点此查看授权函